首 页      
 
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2条技术路线探讨

中国小麦赤霉病从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由传统重病区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等扩展,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并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自1950年以来相继育成万年2号、望麦15、扬麦1号等一批抗性得到提高的品种以及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中抗赤霉病的扬麦4号、扬麦5号,尤其是扬麦158的育成及其育种经验的推广改变了长江下游抗赤霉病育种的面貌,此后育成的扬麦11、扬麦14、扬麦17、宁麦9号、宁麦15、宁麦16等品种在保持丰产性的基础上抗性进一步提高,但自扬麦158,尚未能取得丰产性与抗赤霉病性(R)相结合的突破。育种上利用对赤霉病有一定抗性的小麦近缘种属创制了一批小麦-异源易位系、添加系和代换系等种质,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转育苏麦33BS染色体上抗赤霉病主效QTL来提高感病~中感受体品种的抗性,程顺和院士探讨了抗赤霉病育种的2种技术路线:第1条是选用抗赤霉病性优异而丰产性差的亲本(如苏麦3号、望水白等)与丰产亲本配组,后代侧重赤霉病抗性兼顾丰产性选择。育种实践中虽育出一批抗性好的品种(),如宁7840()、扬89-110 ()等,但由于综合丰产性差而未能得到大面积应用。第2条是选用综合性状及丰产性好且赤霉病轻的亲本间配组,后代注重丰产和抗病(抗赤霉病) 抗逆等综合性状的田间选择。已育成了一批中抗赤霉病的大面积丰产品种,如扬麦4号、扬麦5号、扬麦 158 等。此后,长江中下游麦区育种单位采取这样的路线育成了一批中抗品种,如扬麦14、扬麦17、宁麦9号、宁麦16等。提出要重视利用超亲遗传机制以及实现抗病性与大面积丰产性相结合的设想,强调创造赤霉病充分发生并利于大田操作的试验地条件,提高抗赤霉病育种的选择效率。

    

友情链接 | 内部登录
版权所有 © 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信息网 | 地址:扬州市扬子江北路568号 | 邮编:225000 | 邮箱:wheat@wheat.org.cn